酒城新報 發(fā)布時間:2013-11-25
我們來自哪里?我們的祖宗是誰?這是縈繞在許多在“湖廣填川”大潮中入川的四川人腦海里的問題。
盛世華年,和諧社會建設(shè)已是全民的共識。家庭是社會的小細胞,家族也是社會的細胞,家族的事情搞好了,人人都為家族爭光,和諧社會建設(shè)就有了堅實的根基。尋根的最終目的是使我們的親情更融洽,家鄉(xiāng)更美好;祭祖是為了不忘祖恩,牢記祖訓,弘揚祖德。
在瀘州,有很多姓氏都在積極尋根溯源,只不過,有的是憑一己之力,有的是聚家族之財,他們的行為,其實正表現(xiàn)了人們對于孝親文化的崇敬。他們的尋根之旅,讓人們傳承著移民文化生態(tài)鏈上的傳統(tǒng)基因。
這一期我們報道的僅是一個尋根問祖的個案,然而,他們的故事,卻正是人們對于宗親文化不舍探求的一個縮影。
我們深信:血緣的傳統(tǒng)信號,穿越時空,橫跨大地,卻永遠不會消失。清乾隆七年正月的一天,天剛蒙蒙亮,湖南省新化縣中羅洪譚家沖山區(qū),一行人扶老攜幼走進晨曦之中。3個月之后,他們精疲力盡,來到了距志家西去近1000公里的四川省合江縣。他們沒想到的是,這一去,他們及他們的后輩子孫從此再也沒能回到家鄉(xiāng),直到271年后的2013年11月8日,若干代后的子孫才踏上了漫漫歸鄉(xiāng)路……
尋根的強烈愿望 穿越歷史的天空2013年注定是我的尋根之年。中秋前夕全國梁氏發(fā)起古安定(甘肅涇川)尋根祭祖之旅,我剛從大西北風塵仆仆地返回,又找到了我們合江這支梁氏先祖入川前在湖南的祖居地,不禁欣喜若狂。
艱險的遷徙
家譜記載,先祖梁再禮及其7個兒子梁興義、梁興惠、梁興聰、梁興明、梁興選、梁興祥、梁興盛原居湖南省寶慶府新化縣中羅洪譚家沖。清雍正12年,梁興選率先“帶銀100兩上川”,落業(yè)合江縣堯壩鎮(zhèn)芭蕉灣。乾隆5年,梁興盛的兩個兒子梁登第、梁登科與表哥羅尚介隨帶獵狗打獵上川也來到合江縣堯壩鎮(zhèn)棲真觀。乾隆七年,梁登第、梁登科回湖南老家與父母商議后,與父興盛、母袁氏、胞弟登進、弟媳鄒氏舉家遷徙到合江縣堯壩鎮(zhèn)蔡溝落業(yè),以耕田、販米為業(yè),幾歷春秋寒暑,白手興家,人財兩發(fā)。200多年過去,梁興盛的后人已繁衍到3000多人,大多居住在合江縣堯壩鎮(zhèn)、先市鎮(zhèn)一帶以及縣城。
艱難的溯源
可是出乎意料的是,在新化縣怎么也找不到中羅洪譚家沖這個地方。于是,從去年起,我通過在論壇、貼吧發(fā)帖,在博客、微博上面發(fā)文,加QQ群聊天等方式堅持不懈地開始艱苦的尋根。功夫不負有心人,在湖南漣源三衙沖梁氏后裔梁光榮、梁加農(nóng)等宗親的幫助下,10月22日凌晨,我終于在與新化縣毗鄰的隆回縣地圖上找到了中羅洪譚家沖。原來,中羅洪譚家沖所屬的羅洪鄉(xiāng)解放后劃給了隆回縣,怪不得呢!
找到祖居地后,我通過隆回QQ群里的李柏農(nóng)等熱心網(wǎng)友,與羅洪鄉(xiāng)政府的覃志華鄉(xiāng)長等人取得了聯(lián)系,得知現(xiàn)在羅洪鄉(xiāng)的梁姓已經(jīng)不多了,稍微多一點的是江塘村。但是最讓我們欣喜的是,幾天以后,我們成功找到了仍居住在羅洪的入川先祖興盛公大哥興義公的后人。
最熱的赤誠
我們的根找到了!我們的老家找到了!老家的親人找到了!消息迅速傳開,族人無不歡欣鼓舞。在眾多族人的鼎力支持下,尋根團的人員、車輛、經(jīng)費很快落實。尋根團由梁達超、梁達平、梁啟貴、梁明春、梁明雄三代人組成,由梁明春帶隊。遙遠的家鄉(xiāng),陌生的家鄉(xiāng),吸引著異鄉(xiāng)游子的心!
羅洪鄉(xiāng)位于新化縣和隆回縣交界處,距新化縣城45公里,距隆回縣城74公里。對于新化縣和隆回縣來說,都是湖南最偏遠的鄉(xiāng)鎮(zhèn)。
我們尋根故事就此展開……
NextPage
老祖宗,我們回家了!
11月8日 星期五 多云
早上7點半開車從合江出發(fā),經(jīng)過10多個小時的長途跋涉,晚上10點,我們終于抵達了位于湖南省中部的隆回縣。
11月9日 星期六 晴
早上9點過,我們離開隆回縣城驅(qū)車去羅洪鄉(xiāng)。一路上,看見山谷間開闊的田地、漂亮的農(nóng)舍、趕集的熙熙攘攘的人群,我心中產(chǎn)生疑慮,懷疑先祖為什么要離開山清水秀的家鄉(xiāng)去到遙遠的陌生的異鄉(xiāng)合江呢?
271年后的第一次握手
到了羅洪鄉(xiāng)政府所在地,雖然這個場鎮(zhèn)很小,但是路上的那種疑慮還是沒有消失。我們繼續(xù)前往江塘村。興義公有一個后人叫梁綸貴,與我輩分相同,就住在江塘村,前幾天專門從廣東韶關(guān)返回家里等著我們。
車到江塘,看見缺水的山區(qū)、小塊的土地、干澀的林子、陳舊的農(nóng)房,剛才那種感覺漸漸消失。
梁綸貴的家是一幢新修的尚未裝修完畢的樓房,他女兒迎出來很熱情地招呼我們。梁綸貴已經(jīng)為我們準備好了幾本族譜,我們迫不及待地翻看起來,與我們帶去的族譜查對。
不一會兒,梁綸貴從外面騎著摩托車回來了,我和他的手激動地緊緊握在一起,這是相隔271年,兩位兄弟的手第一次相握,我們既代表自己,更代表滾滾“湖廣填川”大潮中入川先祖梁興盛和他留守湖南為父母養(yǎng)老送終的大哥梁興義——乾隆七年正月,兄弟倆譚家沖門前含淚作別,從此天各一方,再無相見;而今天,卻是經(jīng)過我艱苦的尋找,兄弟相見,分外親切!
尋找家族線索
湮沒在草叢中的祖墳
下午,梁綸貴和嫁到羅洪鄉(xiāng)的姑姑梁青桃一起帶我們?nèi)ぴL梁家墳山。梁家墳山在羅洪鄉(xiāng)政府背面的一座陡峭的山上,那座山正是我們族譜上面記載的埋葬我們梁家先祖的譚家沖楊家山,山上栽了不少高大的松樹,可是樹林間蒿草過人,什么也看不見。姑姑指著荒草告訴我們,幾百年來,在狹長的山邊上,埋著我們的許多祖宗。梁綸貴告訴我們,盡管梁家家族在羅洪曾經(jīng)輝煌顯赫,可現(xiàn)在興義公在羅洪傳下來的就只有四十來口人,家道中落,也就無人顧及打理梁家墳山了。
荒草凄凄,滿目蒼涼,面對湮沒在草叢中的祖宗墳塋,我們百感交集。
NextPage
梁家大院
曾經(jīng)輝煌的梁家大院
梁綸貴告訴我們,羅洪譚家沖還保存下來一個先祖?zhèn)兙幼〉牧杭掖笤骸T谖业南胂笾?,梁家大院可能就是在羅洪某一個山腳下的一個破舊的農(nóng)家小院。可是我大錯特錯,看見梁家大院,我們一行人不由得驚呆了!
梁家大院坐落在梁家墳山左側(cè)的山腳下,從建筑風格來看應該是建于明朝后期,大門為高3米以上的四柱三間重檐式石牌樓,檐下的線雕著色卷草紋仍然鮮艷,卷草紋下高懸一塊九龍牌,上書蒼勁有力的“大夫第”三個字,表明了這座府第主人的身份。九龍牌下方掛著一塊匾,上面的字跡雖已模糊,但是還能認出是“紫誥榮封”四個字。梁家大院的布局、功能、裝飾等方面都體現(xiàn)了主人的顯貴。
梁綸貴告訴我,我們梁家曾經(jīng)輝煌顯赫,有人在清朝朝中做大官,是羅洪的第一大姓,后來家境敗了,大院被別人占據(jù)。再后來,占據(jù)梁家大院的那戶人家也敗了,解放后,梁家大院被收為集體資產(chǎn)。
據(jù)遷居合江蔡溝的梁氏族譜譜序記載,先祖梁有浩,字善養(yǎng),生于明宏治六年(1494年),沒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萬姓有靈,祖宗有應,圣恩有賜,有浩在于南京城特授正印為府官,因外省干戈煩擾,即差有浩運蓋糧米。不幸河海失喪糧米,回家即賣一十八口梁浩塘佃賠繳納。及后卸任,未做知府”。對應譜序,梁家大院應是有浩公在任時修建的府第,距今已有400多年歷史了。這么多年前的古建筑,并且是“大夫第”,能夠保存到今天,也許應該歸功于身處羅洪這樣偏遠的山區(qū),并且一直有人居住吧。
11月10日 星期日 多云
在譚家沖尋訪了梁家墳山、梁家大院和宗親以后,10日早上,我們出發(fā)去與新化縣毗鄰的漣源市三甲鄉(xiāng)三甲村認祖歸宗。
一脈相承
據(jù)族譜記載,漣源三衙沖梁氏是南宋紹興27年(1157年)從江西泰和縣遷來湖南的,開基始祖太義公。南宋孝宗淳熙四年(1177年)九月初十,太義公舉家再由湘鄉(xiāng)迪坑(今漣源市金石鎮(zhèn))遷至安化馬陵良溪株木村(今漣源市六畝塘鎮(zhèn)良溪村)。不久又繼徙至安化大木山三衙沖(今漣源市三甲鄉(xiāng)三甲村)。我們合江蔡溝梁氏是漣源三衙沖梁氏后裔,先祖梁有浩是太義公的十世孫。據(jù)推測,曾任南京府官的有浩公可能是一個自尊心極強的古代知識分子,丟官后自感無顏再回漣源三衙沖,于是帶著兒子文積、文德,遷居新化縣中羅洪(現(xiàn)隆回縣羅洪鄉(xiāng))譚家沖購地建房,定居下來。100多年后,也許是由于災禍等原因,傳到有浩公六世孫、合江蔡溝梁氏入川先祖梁興盛時,已經(jīng)家道中落、生活拮據(jù),靠打獵(湖南新化、安化一帶素有尚武、打獵的習俗)、耕田維持生計。
NextPage
認祖歸宗
認祖歸宗
漣源三衙沖的幾十位宗親早早就等候在高速公路三甲六畝塘收費站迎接我們,在我們尋根過程中給予我們大力幫助的原哈工大教授、后在黑龍江多地任過領(lǐng)導職務(wù)的《梁氏通俗史話》作者梁光榮和居住在長沙的梁加農(nóng)也專程回到漣源老家陪同我們尋根。我們剛下車,震耳的鞭炮聲就響起了,宗親們在公路邊拉起了歡迎我們回家的橫幅。到了三甲鄉(xiāng)三甲村寬闊的太義公廣場,迎接我們的鞭炮聲又響起來,讓我們激動得熱淚盈眶。
隨即,舉行了合江蔡溝梁氏認祖歸宗儀式,我們齊齊跪倒在漣源三衙沖梁氏開基始祖太義公的墓前,凈手焚香,虔誠的向這位非凡的梁氏新領(lǐng)地開拓者行三磕首禮。司儀宗親以莊嚴肅穆的聲音念起了祭文,告訴老祖宗我們回來了。這時,我想到興盛公200多年前舉家離別家鄉(xiāng),從此即使葉落也無法歸根,而今天我們終于代他老人家回到家鄉(xiāng),想到我尋根那些日日夜夜的艱辛,想到我們猶如走失200多年的孩子終于回到親人的懷抱,不禁淚如雨下。我們捧起從合江帶來的興盛公墳上的泥土,莊重地撒到太義公的墳頭上,漣源的宗親又給我們挖了一袋太義公墳上的泥土,叫我們帶回合江,撒到興盛公的墳上。
隨后,在歡送我們的鞭炮聲中,我們來到六甲始祖宗仁公開族時的居住地——三甲鄉(xiāng)銅盆村,六甲宗親的迎接禮儀同樣非常隆重,鞭炮齊鳴,鼓樂聲聲,我們真切地感到家鄉(xiāng)親人對我們回家的喜悅。在這里,我們才知道,我們是漣源六甲外遷的梁氏后裔中,第一支回來認祖歸宗的。在這里,我們虔誠祭拜了六甲梁氏宗祠。
公元2013年11月10日,對于10多萬漣源三衙沖梁氏和我們3000多合江蔡溝梁氏來說,都是個值得永遠記住的歷史性的日子。
感動不已
尋根認祖這幾天,我們天天都被感動所包圍。離家200多年,音信不通,素無來往,回湖南之前,我多少還有點忐忑不安,可是從我的雙腳踏上家鄉(xiāng)的土地那一刻起,就沒有一點點生疏、陌生和冷落的感覺,無論是迎接我們的儀式的隆重,還是吃住行接待的規(guī)格,無論是查找族譜理清支系,還是探討梁氏家族文化,家鄉(xiāng)宗親都作了非常細致周全的安排,極為重視我們這支異鄉(xiāng)游子的回歸。(梁明春)
編輯:馬慶娟
關(guān)注川南在線網(wǎng)微信公眾號
長按或掃描二維碼 ,獲取更多最新資訊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