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部職業(yè)教育網(wǎng) 發(fā)布時間:2012-05-17
編者按:胡震杰,河南人。中國媒體反腐新聞人。其個人工作、生活及反腐事跡曾先后被《中國青年報》、《中華新聞報》、《民主與法制》雜志等全國近百家報刊報道,并接受河南電視臺、重慶衛(wèi)視、法治中國等電視欄目的專題人物采訪。 他采訪報道的《一名記者與腐敗縣委書記的特殊較量》新聞,一度轟動全國。在業(yè)內(nèi)素有反腐記者之稱的胡震杰,新書《歷程》由新聞出版署原副署長王強華為其作序,王稱胡為中國“另類”不可缺少的記者!在“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四周年,胡震杰就四川災后重建工作及《感恩》叢書采寫內(nèi)容,專訪了四川作家逸西。
●謹將此文獻給所有參與“5·12”汶川特大地震災后恢復重建的援建者! ●謹以此文向所有參與災區(qū)重建的“鐵人”們致以本報最誠摯的感謝和致敬! 慈善公益報(記者 胡震杰)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為了重建災區(qū)人民的美好家園,讓災區(qū)人民早日過上安定幸福的生活,***中央于 隨即,各援建省、市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的果斷決策和國務院的正確部署,傾力投入四川省汶川特大地震災后恢復重建工作,對口援建四川省汶川、北川等18個極重災縣、市。各援建省、市投入巨大的財力、物力和人力,組織援建隊伍,與地震災區(qū)人民一道日夜奮戰(zhàn),取得了災后重建的偉大勝利,災區(qū)面貌發(fā)生脫胎換骨的變化,不僅實現(xiàn)了“原地起立”,而且實現(xiàn)了“發(fā)展起跳”,創(chuàng)造了科學發(fā)展、加快發(fā)展的奇跡。 為紀念“5· 今天,在“5· 記者:災難發(fā)生時,您在哪里,在做什么? 逸西:大地震發(fā)生后,和所有奔赴災區(qū)的媒體記者一樣,我第一時間趕到了汶川地震現(xiàn)場,采寫了多篇反映成都各界在抗震救災過程中不怕犧牲和忘我精神的稿件,隨后又來到了余震中的都江堰市,對抗震救災進行不間斷報道。 記者:您是如何參與《感恩》叢書的采寫的? 逸西:2010年3月,當援建進行快到兩周年時,四川省組織知名作家、媒體資深新聞人,深入“5· 記者:我知道《感恩》叢書共有18卷,您采寫的是哪一部分,這部分的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 逸西:我采寫的這部分為《感恩》叢書?劍閣卷,單獨成書《劍門關下鐵人情》。該書共6章53節(jié),從中央部署對口援建到黑龍江省積極響應,并成立對口援建四川劍閣縣前線指揮部,派鐵人南下參與援建的全過程,記載了援建者與災區(qū)人民共建美好家園的堅韌歷程。 記者:顧名思義,《劍門關下鐵人情》里具體突出了哪些“鐵人”,他們是誰?您為什么稱贊他們?yōu)椤拌F人”? 逸西:這本書中著重刻畫了12名“鐵人”的感人事跡和奉獻精神,他們具體是“鐵腿肖興民”、“鐵腳高起生”、“鐵嘴侯繼周”、“鐵骨夏忠玉”、“鐵肩楊淵沛”、“鐵人劉國會”、“鐵臂張煥昭”、“鐵腕楊偉杰”、“鐵指張寶武”、“鐵面王林生”、“鐵手苑維春”、“鐵琴陳方斌”。 在該書采寫過程中,我在前線指揮部藍色板房里,常??吹娇傊笓]劉國會、副總指揮肖興民、高起生、夏忠玉和楊淵沛,帶著隊員早出晚歸。他們與受援縣劍閣黨政干部和群眾血濃于水,親如兄弟姐妹,大家以災后恢復重建為大業(yè),成功實現(xiàn)了“無縫隙對接,無障礙合作”,146個強縣富民的援建項目,在劍閣這塊飽受創(chuàng)傷的大地上,神話般崛起。 與此同時,我在劍閣還看到了黑土地和奔騰不息的松花江哺育的龍江兒女勤勞、善良、勇敢,在災區(qū)劍閣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忍耐、特別能戰(zhàn)斗、特別能奉獻。長久以來,黑龍江的北大荒精神、黑土地精神、大慶精神和鐵人精神,一直感召著我! 鐵人們在援建工作中一絲不茍、勇往直前、任勞任怨,把北大荒精神植入災區(qū),把鐵人的實干精神帶到劍閣,用寬厚結(jié)實的手掌,扶起倒塌的校舍和家園;把災區(qū)人民重建的夢想,插上劍門關神鳥的翅膀,在天空中高高飛翔;把龍江3800萬父老鄉(xiāng)親的無疆大愛,傳遞到災區(qū),溫暖了災區(qū)每一顆受傷的心靈,給了人希望、信心、勇氣和力量! 在黑龍江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黑龍江援建自上而下,全民參與,前線指揮部隊員的家庭,也成了堅強的后盾。在劍閣大地上,“鐵人”們創(chuàng)造了許多奇跡,感動著每一個災區(qū)人民。更重要的是給災區(qū)留下了一種不屈的精神,一座不朽的豐碑。 記者:這本書有多少字?采寫這本書用了多長時間? 逸西:這本書共有二十多萬字。為采寫這本書,我拋開所有的工作,耗時一年半堅守在劍閣地震重災區(qū),與黑龍江省對口支援前線指揮部的干部們同吃同住,在藍色板房里寫出了這本書。 記者:在援建現(xiàn)場采訪時,最讓您感動的是什么? 逸西:劍閣目前取得的援建成果來之不易,傾注了黑龍江3800萬父老鄉(xiāng)親的心血,而其中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跡太多太多。 黑龍江省公安廳抽調(diào)到劍閣支警的第一批隊員王榮偉,他的母親在伊春小興安嶺,每天遙望四川劍門關,把對兒子的思念埋在心底,臨終前,老人叮囑家人:“不要告訴他,我這是老毛病,幾天就好?!笨墒遣痪茫@位可敬的母親便永遠離開了人世。 前線指揮部總指揮劉國會的母親病重住院期間,老人思念兒子劉國會時,女婿蘇志就唱《兒行千里母擔憂》給她聽,唱得淚流滿面,老人聽著女婿的歌聲閉上了眼睛。 前線指揮部第一批援建隊員于文出征劍閣時,父親做白內(nèi)障手術,兒子患頭痛病一直沒有得到確診。這一老一小的生活起居、病中護理全落在了于母身上,但她卻對于文說:“孩子,你安心去,只要你媽我不倒下,你放心,這個家有我支撐著?!?/SPAN> 農(nóng)民自建房指導隊專家喬廣民的愛人和女兒出了車禍,他回哈爾濱后,妻子說:“你在我身邊什么忙也幫不上,這里有醫(yī)生和護士,你在,只能讓我著急上火,你快回去!”喬廣民硬是被妻子“趕”回了災區(qū)。 還有一位賢惠的妻子,懷孕6個月了,為了讓援建前線的丈夫安心工作,直到生產(chǎn)也沒有驚動他…… 也正因為如此,一年半的同吃同住同勞動,我不僅收獲了20萬字的《劍門關下鐵人情》,同時更收獲了一份珍貴的兄弟情。黑龍江援建圓滿完成援建任務后,總指揮劉國會已經(jīng)把我當成援建隊員之一,援建在撤離劍閣時,我倆深情擁別,難舍難分的兄弟情至今令我眼眶濕潤。現(xiàn)在,每逢佳節(jié),我們都互通電話問候,道不盡的兄弟情。 而最為重要的是,我同時感受到了一個作家的責任。作為四川地震災區(qū)的一名作家,我有責任忠實記錄這段中國式的援建模式,讓我們的子孫后代永遠銘記黨的恩情!正是因為援建者的付出,才有了我們?yōu)膮^(qū)今天的崛起。所以,我們感恩。因為感恩催人奮進,感恩是一種力量,感恩是人類最高貴的品質(zhì)! 記者:對這場災難,您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逸西:回首那場災難,我的心依然疼痛! 記者:對此后的援建呢? 逸西:太陽出來了,萬丈光芒,像萬只溫暖的手臂,撫摸四川遍地傷痕。 記者:除了這本書外,您對這場災難和此后的援建您還寫了什么? 逸西:我還與瀘州市政協(xié)常委陳志林一起合作了歌曲《感恩傳千秋》。這是一首特殊的“感恩·奮進”新歌,是以援建為題材的全國第一首歌曲。在“5· “緊緊握住援建者的手,千言萬語難開口;緊緊握住志愿者的手,請喝一杯感恩的酒……我們創(chuàng)造了錦繡,感恩傳千秋!”去年5月底,七一映秀中學“陽光少年合唱團”赴澳門進行訪問交流演出時,這首《感恩傳千秋》在演出中再次傳遞和表達了川人的感恩之情。 記者:災區(qū)恢復重建進展如何? 逸西: 記者:對這些援建者,您現(xiàn)在有什么話要對他們說嗎? 逸西:兩年多的美好時光,700多個日日夜夜,他們與災區(qū)人民手挽著手,心連著心,用15個億援建資金,播種了學校、醫(yī)院、敬老院、自來水供水站等146顆強縣富民的種子,幫助劍閣重建家園,修路架橋,在劍閣渡過了他們一生中最難忘的時光,這期間他們付出了太多太多,所以我為他們寫了一首詩,名字就叫《感恩》—— 我們感恩那些操著東北口音的龍江人/是你們背井離鄉(xiāng) 拋家別子/懷揣并不多余的糧食/第一時間趕赴地震災區(qū)/一口一口 喂養(yǎng)我們/大娘流淚的目光/被你們寬厚結(jié)實的手掌扶起 我們感恩那些操著東北口音的龍江人/是你們揮汗如雨 不分晝夜/用智慧和雙手/托起倒塌的校舍家園和村莊/還有一條條通向幸福的道路/一座座跨越河流的橋梁/一聲聲劃過晴空的鳥啼…… 面對天空和大地/我們彎下不屈的腰背/使出全身力氣/深深叩謝/從骨子里喊一聲/我們的恩人哪 我們的龍江人/是你們扶著我們/走過余震門前高高低低的日子/而你們累倒在廢墟和工地上的身影/高高地掛在災區(qū)每一個黎明和黃昏 我們感恩那些操著東北口音的龍江人/重建家園的情感/一半種在災區(qū)地里/一半長在你們心中 四川省向18個對口援建?。ㄊ校┣熬€指揮部代表贈送《感恩》叢書典藏版 【四川作家逸西:用《感恩》記錄感恩】 【四川作家逸西:用《感恩》記錄感恩】 |
編輯:馬慶娟
關注川南在線網(wǎng)微信公眾號
長按或掃描二維碼 ,獲取更多最新資訊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