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江晚報 發(fā)布時間:2011-04-02
“簡州一座塔,離天一丈八。遂寧一支鞭,伸手摸著天。內江有座鐘鼓樓,半截還在天里頭?!边@段民謠曾在民間廣泛流傳,描述了川南地區(qū)幾座城市在過去歲月中的標志性建筑風貌——
有史料記載,明洪武初年,在縣署大門前(現市中區(qū)政府,鐘樓飯店外路口)“筑臺卷洞,上構重樓”,名譙樓(古代城門上建造的用以高望的樓)。天順六年(1462年)至萬歷的150年間,先后二毀二修。崇禎年間(1634年)續(xù)修,“樓下有門為通道,樓上懸鐘定昏旦?!庇址Q鐘樓。甲申年間(1644年)樓毀。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重建,“樓三級,高數尋?!睘橐貏倬?。嘉慶十四年(1809年),“譙門頃址,室宇卑陋,不足以瞻。”次年4月興工重建,冬至落成,規(guī)模宏偉,有佳于前。光緒年間毀于火,復修為單檐層構。
1945年7月7日,為紀念抗戰(zhàn)勝利,內江縣(現東興區(qū)、市中區(qū))拆譙樓北遷100米,沿用部分舊有木材、石,并由鄉(xiāng)民募資奠基建鐘鼓樓,其設計制圖由時任縣長的黃希濂(學建筑)親自擔綱。
建成后的鐘鼓樓坐北朝南,尖頂筒瓦、翼角,樓基為正方形,條石筑砌,南北拱券設門,邊長5.7米。二樓以上為磚木結構,木質樓面,共7層,每層開方窗,逐層內收,木梯90余級,層均面積16平方米,通高29.7米。這在當年,已是城區(qū)內最高建筑。
進入鐘鼓樓,一樓墻體上鑲嵌有孫中山、蔣中正、馮玉祥、張群、鄧錫侯、孫科、黃希濂等民國要人楹聯、題記等石刻14幅,大多是關于振興民族、傳統(tǒng)禮儀、慶祝抗戰(zhàn)勝利及修建、維護條約等內容。據了解,這些石刻原存放在“中正堂”內,這幢大樓被拆除后,石刻便移遷于此。
內江市中區(qū)文管所工作人員王春艷介紹說,鐘鼓樓建筑風格獨特,內涵豐富,是研究近代抗戰(zhàn)前后內江政治、經濟、文化風貌的“袖珍博物館”和城區(qū)中心地標性建筑,具有較高的建筑藝術和歷史研究價值。目前已申報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目前,“四方塊”建設改造工程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而具有悠久歷史的鐘鼓樓就位于其中。據我市城市規(guī)劃設計院總規(guī)劃師賀斌介紹,“四方塊”建設改造工程完成后,鐘鼓樓周圍將是一個配套設施完整的“文化廣場”,這座具有悠久歷史文脈的“袖珍博物館”將存留下來。(完)熊永志
編輯:馬慶娟
關注川南在線網微信公眾號
長按或掃描二維碼 ,獲取更多最新資訊
其他